top of page

治療介入手法

復康科技及軟件開發

跨專業團隊運用不同類型復康科技及應用程式,針對不同病症及健康狀況作出評估並度身訂做治療及訓練方案,透過科技配套及支援讓患者可獲得遠程訓練從而促進復原進度,本公司為希望之手 Hand of Hope 的合作醫療機構,配合職業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提供機械人輔助訓練,並將希望之手帶回家中作遠程訓練及支援。

希望之手

希望之手榮獲多項國際獎項及認證,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格蘭披治發明獎、香港機械工具設計獎、香港衛生署表列證書、美國FDA、歐盟 CE、SGS IEC 60601;定於美國、歐盟、中國、台灣專利註冊,其臨床應用成效亦得到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實證,使用希望之手能改善及協助:

  • 骨骼肌的自動性啟動及收縮功能

  • 肌肉的控制和協調 

  • 放鬆肌肉

  • 增進腦部控制運動的主動性 

  • 控制異常的肌肉活動 

  • 持續強化患者腦部與手掌肌肉的控制及反應 

希望之手借助表面肌電感應器及機械人技術,當大腦發出電流信號,信號就會經由神經傳送到肌肉,表面肌電感應器只要量度出電流信號,就會透過機械手協助患者活動,藉此讓大腦透過不同的感官重新學習控制肌肉活動,並增強大腦發出的運動電流信號。在訓練過程中,希望之手透過三種基礎訓練模式和不同難度的訓練遊戲,藉此讓重複單一的復康訓練變得有趣,定為患者提供即時視覺回饋,讓訓練表現變得一目了然,令訓練成效進一步提升!


虛擬實境訓練(VR - 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訓練模式不單應用在遊戲應用程式裏,經過治療師的專業設計下,目前已應用在臨床治療及訓練工作中,特別為特殊學習需要、視障人士、體弱長者等群體提供更具彈性的治療及訓練模式,例如:認知訓練、懷緬治療、社區導向訓練、生活獨立性訓練等等,在足不出戶不受天氣影響下持續練習訓練,讓治療成效得以延伸!更可將遙不可及的地方和事物輕鬆帶到眼前,讓他們接觸的世界得到突破並變得真實有趣。

App 應用程式設計及開發 
不難想像以現今科技的發展,應用程式早已成為治療及訓練的模式之一,治療師除了在現有應用程式中選擇合適的作訓練,亦聯同大學、中小學幼稚園、社福機構共同研發應用程式,針對性為特定群組按需要設計開發,例如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認知障礙症、中風患者等,透過科技樣治療及訓練成效躍進新世紀!

 

物理治療

我們針對柏金遜症及中風患者的個别情況提供物理治療服務,以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包括提供步行訓練,平衡訓練,協調訓練,肌力鍛鍊及痛症管理等等。

另外,也會評估及為長者定立適合的運動計畫,並鼓勵他們持續運動以減慢關節及肌肉的退化,以及預防跌倒。
 

言語治療

本中心的言語治療服務由註冊言語治療師及治療助理組成,在評估患者言語、進食和吞嚥問題後,提供治療、 諮詢及訓練,令他們得到直接和間接的治療服務。

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訓練
中風、柏金遜、腦退化症患者有機會患上失語症,言語失用症或認知溝通障礙,影響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透過運用不同的訓練方法及材料,例如練習命名物件、組織句子、描述事情、分析語義特徵等,助患者重新掌握不同詞彙及句子結構,提升患者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發音及口肌協調能力訓練
透過提供不同提示,例如視覺、口頭提示及給予刺激口腔肌肉,助患者重新掌握正確發音於口腔的發聲位置運用及重新建構不同語音的正確動作計劃。另外,亦會透過合適的輔助工具(如:咀嚼牙棒、吹氣笛等)練習咬合和運氣等,以提升口肌的力量及協調能力,助患者正確發音。
 
聲線訓練
透過聲線訓練,例如教導患者説話時正確的呼吸模式、發聲和放鬆聲帶的方法,以及提供保護聲帶的建議(如: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從而讓患者以合適的聲線,速度及聲量說話。
 
吞嚥訓練
透過進行舌骨上肌群、面部、舌頭、唇及咀嚼肌肉的訓練,例如、下巴內縮抗阻力運動、舌頭抗阻力運動等,以及教導不同吞嚥策略(如:用力吞嚥法、孟德森吞嚥法),改善患者的進食及吞嚥能力。
 
進食指引及建議
透過調整患者飲食質地(如:凝固粉使用)、調節進食/飲用方法等(如:低頭進食),以確保患者能安全進食,減低嗆倒風險及提升其生活素質。
 
家屬/照顧者訓練
透過提供家居訓練及指引(例:凝固粉使用方法、口部肌肉按摩及訓練方式),讓照顧者更清楚如何照顧患者及如何在家中改善患者言語及吞嚥能力。

 

痛症管理

物理治療師針對柏金遜症及中風患者的個别情況提供痛症治療。這類患者最常見的痛是由肌肉僵硬引致的酸痛,或抽筋性的疼痛。一般會以手法及器材的輔助,配合針灸治療,達到放鬆肌肉及舒緩痛楚的目的。

另外,我們亦會為對象處理一般長者常見的痛症,例如關節痛,勞損,運動創傷等等。 
 

認知刺激治療

提供非藥物治療的認知訓練方法,結構清晰的小組訓練。透過不同方式:例如體能、聲音、文字聯想、分類,從而刺激患者的記憶及思考能力。

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是由多項因素影響,除健康因素外,個人情緒性格、社交、感觀環境也屬其部分。認知刺激治療是經證實研究認可的非藥物療法,適用於輕度至中度的認知障礙患者,以個人化、以人為本的方式刺激並維持認知功能、延緩退化。研究指出,透過基本每星期兩堂,的共十四堂規範化的小組訓練,能有效維持認知功能、增加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現在認知刺激治療亦已發展到有個人家居版本和延續版本。)
 

腦神經音樂治療

腦神經音樂治療(Neurologic Music Therapy)針對腦神經疾病提供一系列標準化的音樂治療介入手法,自一九九零年代起透過認知腦神經科學研究音樂與腦部功能的關係,時至今日已應用於不同病患中,包括:中風、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失語症等等。研究更指出腦神經音樂治療能融入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的臨床應用中,並有效提升相關的治療成效,在我們的團隊中,由職業治療師兼腦神經音樂治療院士親自提供NMT,特別針對活動能力、動作協調、個人自理及認知功能等範疇度身訂做音樂治療方案。

家居安全及環境評估

不少老友記最大的心願就是在家安老,因此安全的家居環境變得十分關鍵。老友記在家其中的隱憂就是跌倒! 不幸跌倒後會引起很多健康狀況, 例如:骨折, 令到長者減少活動,從而引致機能急速減退。
 
家居優化工程的目的是透過家居改裝或重建,讓正在面對或預期身體機能下降之人士能夠維持生活獨立性及安全性。長者可以更安全舒適地在家安老。除此之外, 長期病患者亦可能因身體機能下降、行動不便或認知功能衰退而需要家居優化工程服務。
 
服務流程

1. 上門評估
職業治療師會預約時間上門實地進行評估,全面了解服務對象的身體機能,從而了解家居環境及附近社區配套,為長者提供改善建議,以達致家居安全的目標。

2. 提供改裝的建議
進行評估後,職業治療師會列出潛在的風險,及需要增加輔助工具及改裝的地方。並聯同工程公司根據工程的規模及複雜程度做出報價。務求照顧到服務對象,同住家人及照顧者的需要。

3. 跟進服務
本公司的職業治療師會聯同工程公司,共同協作,並保持良好溝通,以達致治療效果。在工程結束後,治療師亦會按需要上門驗收,並為服務對象及照顧者提供訓練,確保優化工程達致治療效益。

 

家居護理服務

香港人工作繁重、生活急促,為家中患者提供長時間和及時護理是其中一項大挑戰。

 

家居護理的服務對象包括長者、體弱、長期病患或乏人照顧之人士。服務包括初步身體狀況評估(如測量及記錄血壓、血氧、血糖等)、跟進藥物服用及教育、簡單傷口護理、簡單喉管護理等。

家居護理為有需要人士給予上門的醫療專業護理及治療。這不但能免去外出的不便,更能有效預防減低入住院舍的機率。令需要人士得到專業的適切照料,同時能留在熟悉的社區,享受自主、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這就是家居護理的最大目標。
 

bottom of page